市委七屆六次全會確定了鹽城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,深入推進“開放沿海、接軌上海,綠色轉型、綠色跨越”的發展路徑。
開放沿海,就是要充分發揮鹽城對外開放的沿海區位優勢。鹽城在全省“1+3”重點功能區布局中,既有江淮生態經濟區,也有沿海經濟帶,但發展的最大空間和潛力在沿海。要以開放元素激活沿海動能,將“空間大”的資源稟賦變成“發展強”的現實優勢,努力把鹽城沿海建設成為聚集高端要素、參與高端競爭的開放引領區,打造東部沿海發展質量好、活力強的藍色經濟增長極。
開放沿海,須緊扣“開放”二字。要推動鹽城沿海地區的全面開放,打造江蘇沿海開放高地。具體來看,首先,要加快中韓(鹽城)產業園建設,聚焦汽車、新一代信息技術、智能制造等產業,推動與韓國大企業合作取得新突破。其次,要加快復制推廣上海等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,推動中韓自貿協定相關貿易投資便利化政策落地,并以中韓(鹽城)產業園為平臺,打響開放合作品牌,進一步拓展對港臺、日美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合作。
開放沿海是為了推動沿海經濟發展,進而帶動全市經濟發展,服務于鹽城高質量發展走在蘇北蘇中前列這個大目標。因此,要充分發揮港口岸線等資源優勢,科學布局重點產業基地;加快推進濱海新區建設,突破一批重大產業項目。同時,推動“一港四區”聯動發展,圍繞港口的定位分工,發揮各自特色優勢,加快港城、港產和集疏運體系建設,重點實施淮河入海水道航道工程等項目,努力打造高層次、高水平的海河聯運網絡。
開放沿海的過程要被精準納入到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立市的大框架中。鹽城生態資源豐富,但生態環境脆弱,發展優勢尚未形成,決定了我們要始終堅持生態立市不動搖,切實推動綠色發展。所以,開放沿海中,我們要加快推進沿海百萬畝生態防護林建設;圍繞珍禽、麋鹿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海洋森林資源,開展濕地生態修復工作;全面優化保護區管理工作,積極推進生態特區建設,探索建立國家公園并全力爭取入列世界自然遺產。尤其是作為海洋強國建設重中之重的海洋生態保護,我們更要堅定貫徹實施最嚴格的圍填海管控制度,高標準保護沿海資源,在開放沿海中絕不走先污染、后治理的老路。 |